一念提笔

日厨和美厨别挨我的作品,除非你贱骨头

给无脑黑的转载

原话来自bilibili弹幕网的ID清风拂面飞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国家繁荣昌盛从来不看疆域大小。那些地方当年打下来又怎样,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,你总不能让武则天逼边疆从事农业的百姓移民到不毛之地去牧羊吧?那些领土不但创造不了GDP,相反朝廷每年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这些土地上,还要年年征兵对付游牧民族。唐高宗时期疆域的确最大,但是经济恢复速度几乎停滞不前。关中在咸亨元年(670年)遭大灾,连续发生旱、霜、虫灾,持续数年 永隆二年(681年),中原因遭水灾发生严重春荒,米价哄涨数倍而在这是,唐高宗还在征兵打仗,李治统治后期的显著特点是持续多年的歉收。咸亨元年(670年),谷物严重短缺,致使政府禁止酿酒。7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,歉收、洪水、干旱、虫灾和饥馑接踵而来,一直达到危机的程度。永隆元年(680年),粮价之高,前所未有,唐政府认为高物价是流通货币过多的结果,因此大量减少铸造新币,对私铸的惩办也比以前更加严厉。与此同时,从原有登记地区逃往其他地区而成为不登记、不纳税的占地者的流民占有令人不安的比例。李治是在经济和财政危机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去世的。武则天上台之后就是把国家首要任务放在经济恢复上,武周前期一开始打的败仗都是因为中原士兵几乎十五年没有打仗。后来武则天启用了薛讷,郭元振,娄师德等人就渐渐打退了外夷的入侵,所谓武周十战九败纯属胡言乱语。武则天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迅速,不说别的,到她退位的那一年,大米平均价格是高宗后期的十分之一,贞观后期的三十分之一。

不说别的,就说农业,武周时期出土的敦煌资料证明,武则天时期继续推行均田制。在《周大足元年(701年)沙州敦煌县效谷乡籍》中,有邯寿寿和张玄均两户受田的详细记载,其应受田及永业、口分田的数额,完全符合唐朝前期均田令的有关规定。武则天为发展农业,还鼓励将帅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的屯田、营田。天授初(690年),姿师德在丰州“率士屯田,积谷数百万,兵以饶给,无转铜和来之费’,受到武则天降书夸奖,认为“王师外镇,必借边境营田’。长安元年(701年)十一月,武则天任命的凉州(今甘肃武威)都督郭元振,至后令地方官“开置屯田,尽其水陆之利’,积军粮可供数十年。武则天还以境内农业优劣为标准奖惩州县官吏,“田畴垦辟,家有余粮”,予以奖升;若“为政苛滥,户口流移”,则加以惩处,“轻者年终贬考,甚者非时解替’。武则天还很重视地方水利建设。刘文以有的专家认为唐代的“水利工程都是小修小补”为根据,推论“整个唐代都是如此,武则天也自然不能例外,由此可知她在这方面并无多大建树”。其实,在武则天独掌政权的21年中,地方水利建设仅据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的记载,就有19项之多。(详见附表)岂不知有些“小修小补”,既节省民力财力,又能及时抗早保苗,是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。

在上述政策的促进下,武周时期的农业是颇有发展的。当时的粮食产量虽很难估计准确,但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中可见其储粮丰富。陈子昂说“太原蓄拒万之仓,洛口积天下之粟”。杨齐哲说“神都努藏,积年充实,淮海嘈运,日夕流衍’,武则天还救令“州县军司府官等,不得辄取和杂物,亦不得遣人替名代取’,保护地方和朵粟。创建于唐太宗贞观二年(628年)的义仓粟以备荒年,其后至“高宗、武太后数十年间义仓不许杂用’,1971年考古队在洛阳发掘隋唐含嘉仓时,仅一个窖中发现的一大堆炭化谷子,估计存放时约有50万斤左右。根据从窖中发现的许多刻有“天授”(69任一692年)、“长寿(692一694年)、“万岁通天”(696一芍97年)、“圣历”(698一700年)等年号的砖铭推断,这堆绝大部分是武则天为女皇时储藏的。长安三年(703年)凤阁舍人崔融在给武则天的上疏中,描述说:“天下诸津,舟航所聚,旁通巴、汉,前指闽、越,七泽十蔽,三江五湖,控引河洛,兼包淮海。弘炯巨舰,千轴万艘,交贸往还,昧旦永日。’,这段话常被史家用来说明盛唐的繁盛参考文献:

《新唐书》卷108《娄师德传》。

《旧唐书)卷93(娄师德传》。

《资治通鉴)卷207、(旧唐书)卷97(郭元振传)。

《唐大诏令集》卷110《诫励风俗救》。

《陈子昂集》卷94《谏灵驾人京书》,中华书局1960年版。

《唐会要》卷27《行幸》。

《唐会要》卷89《和杂》。

《通典》卷12(食货·轻重)。见《洛阳隋唐含嘉仓的发掘》,刊《文物》1972年第3期。

(旧唐书》卷94(崔融传)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转载完毕,武则天毕竟是在那个年代敢以女人之身称帝的人物,她的心胸绝不会在意后世天天跳脚乱骂的宵小之辈,我作为武则天的粉也没去管格别人喜不喜欢她,忍不了转载这个是因为受不了被键盘历史学家恶心,你黑就算了,黑也要黑到点上好嘛。



评论(2)

热度(5)